close
多得譚劍慷(他人之?)慨及爆格相助,送來電影《布達佩斯之戀(Gloomy Sunday)》的換票証,得以重遊影藝欣賞佳片一齣,實在是中秋節最佳禮品。

看戲之前習慣先不看影評及太過詳細的介紹,免得影響自己欣賞電影的心情與期望,反倒喜歡在看完之後才去找相關資料來看,值此再細味當中自己未留意到的細節或未知的背景。所以回來後,先看了譚劍的《「布達佩斯之戀」(Gloomy Sunday)的莫名感動》,的確很認同他的意見,也提供了好些背景資料補充。

電影開場不久,就奏出主題曲「Gloomy Sunday」,那種動人心弦的感覺,是前所未有的。記得數年前與一位同學閒談中提到,他會因為某段樂曲太動人而落淚,對於古典音樂沒有認識的我,當時實在不太能體會和明白,現在終於有點點領會了。而拉赫曼尼諾夫這名字,也是因為看「Shine」而認識,而那只電影soundtrack,也是心頭好之一,怪不得曲子一奏起好像有點似層相識的感覺,就是那種卻有血有肉、糾纏不清的感覺。

基於信仰緣故,對於猶太人的慘痛歷史有額外的一些感觸,而此片亦令我回想起《舒特拉的名單》和《一個快樂的傳說》。中國人的歷史跟猶太人實在有點像,特別是大家都曾經有過一段十分傷痛的大屠殺;猶記多年前到德國一個前集中營參觀,那種痛心的感覺,久久不能釋懷。

說回電影,戲中有很多細節是值得細味,記得散場後與爆格步行至電車路時,也一直在討論著剛才電影中一幕一幕的精采之處。餐廳東主的細膩表情、女主角的美麗動人、故事情節安排之巧妙、首尾呼應而流暢;那支髮夾、那條珍珠頸鍊、那支毒藥、那個表情……好像很久沒有試過看完一齣電影之後可以有那麼多的討論了,所以這齣電影,看一次應該是不夠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aw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